寒潮来临,又到了穿羽绒服的季节,但让消费者心里拔凉拔凉的是,市面上一些羽绒服里可能压根就没有羽绒!
近日,央视记者调查发现,一些假羽绒制品的生产销售,在线上、线下市场肆意泛滥。在江苏省南通市的家纺市场,经营者们把加入了“飞丝”的伪劣羽绒被当作真羽绒被进行售卖,已成为“公开的秘密”。在江西省九江市红星羽绒电商创业园,诸多标榜为羽绒服的产品,其绒子含量为0,不仅使用“飞丝”作为填充物,还有所谓的“吊包绒”“手感绒”,不达标的填充物在保暖性能上大打折扣。
所谓“飞丝”,是指在羽绒加工过程中,从羽毛上脱落下来的单根短丝。由于其形态与羽绒有相似之处,消费者极难分辨出二者差异。而对于羽绒制品,国家早有明确规定,以羽绒为填充物,绒子含量不低于50%的服装,才能称为“羽绒服”,羽绒被则是以同一规格的羽绒为唯一填充物的被类产品。显然,上述曝光的羽绒被、羽绒服,用“飞丝”或者是其他材料以次充好,以假充真,根本算不上真正的羽绒制品,是赤裸裸的造假售假行为,不仅违反国家相关规定,还涉嫌虚假宣传,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根据新闻报道,这类假羽绒制品已形成一条生产销售的造假链条,从上游的生产加工、标识造假,到下游的虚假宣传、销售调包,不仅原材料以次充好,还有各种质检报告、羽绒充气标以假乱真,让消费者防不胜防。对于假羽绒制品里的“科技与狠活”,光靠消费者的火眼金睛显然不行,还需要监管及时出手,为消费者排排雷。
首先,市场监管部门要主动出击,对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进行全面排查,对这类知假售假违法行为严惩不贷,让黑心商家付出沉痛代价,倒逼其自律。其次,针对造假产业链,还应多部门合作,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,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全方位监管,对这类利欲熏心、肆意妄为的商家予以打击整治。
此外,更重要的是,生产企业和商家要爱惜“羽毛”,严守产品质量“红线”。弄虚作假、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,虽能获得短期利益,但从长远来看,不仅会砸了自身招牌,还可能形成劣币逐驱良币的局面,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口碑和信誉。
总之,制假售假,不应成为羽绒行业“公开的秘密”,唯有货真价实、诚信经营才能走得更稳更远。各方形成合力,让假羽绒制品彻底凉凉,也算是在寒冷的冬天为消费者送上一丝温暖。